中原經濟區
2011年國慶前夕,建設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。2012年11月,國務院正式批復《中原經濟區規劃》,建設中原經濟區擁有了綱領性文件。中原經濟區(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)(CPER)是以鄭州大都市區為核心、中原城市群為支撐、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,地處中國中心地帶,全國主體功能區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,地理位置重要、交通發達、市場潛力巨大、文化底蘊深厚,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。
中原經濟區戰略定位為:全國工業化、城鎮化、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,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,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,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。中原經濟區范圍包括河南全省及山西、山東、安徽、河北局部地區,涵蓋5省30個地級市及3個市轄區、縣,總面積約29萬平方公里,截至2017年底,總人口16529.78萬人,生產總值68616.33億元,經濟總量僅次于長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及長江中游城市群,為全國經濟第五增長極,是中國首個內陸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經濟區、是中國新一輪改革的重要標志。

大中原綜合實力雄厚
《河南經濟發展報告(2018)》,公布了中原經濟區30個省轄市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,河南8城進前十。中原經濟區經濟總量僅次于長三角、珠三角及京津冀,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第四增長極。中原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越,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主產區。糧食產量超過1億噸,占全國的18%以上,其中小麥產量5400萬噸,接近全國的50%;棉花、油料、畜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8.4%、20.5%、14.8%,特色農林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。產業基礎較好。礦產資源豐富,煤、鋁、鉬、金、天然堿等儲量較大,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。工業門類齊全,裝備、有色、食品產業優勢突出,電子信息、汽車、輕工等產業規模迅速壯大,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。到2020年,中原經濟區將建設成為城鄉經濟繁榮、人民生活富裕、生態環境優良、社會和諧文明,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區。

大中原市場潛力巨大
城鎮化率達到40.6%,正處于工業化、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,投資和消費需求空間廣闊,市場優勢日益顯現。人口總量大,勞動力素質不斷提升,是全國勞動力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,中原地區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勞動力、區位優勢,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。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,全方位開放格局逐步形成,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戰略,有利于激發人口、市場蘊藏的巨大內需潛能,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。國家支持中原經濟區探索新型城鎮化、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子,有利于破解發展難題,形成體制政策新優勢。

大中原交通位置便利
10月9日,交通運輸部召開學習宣傳貫徹落實《交通強國建設綱要》暨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啟動會議,河南省交通運輸廳等13單位入選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,這標志著河南交通將迎來歷史發展新機遇,開啟科學發展新征程。鄭州已成為服務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。以鄭州為核心的“兩環多放射”高速公路網、“三橫八縱”國省干線公路網通達全國,2小時航空圈覆蓋全國90%以上人口和市場,2小時高鐵圈覆蓋4億人口的生活和消費;隨著2020年鄭合、鄭濟高鐵建成通車,鄭州將成為全國唯一的“米”字型高鐵交通樞紐、當之無愧的“中國鐵路之心”。
中原經濟區規劃將強化與沿海地區和周邊經濟區域的交通聯系,形成網絡設施配套銜接、覆蓋城鄉、連通內外、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;實施大交通大物流戰略,建設以鄭州為中心、地區性中心城市為節點、專業物流企業為支撐的現代物流體系;加快信息網絡設施建設,加強區域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,建立和完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,深化信息技術應用。

大中原文化底蘊深厚
中原經濟區地處黃河中下游,位于中國中心地帶,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核心發源地,歷史悠久,擁有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,形成了兼容并蓄、剛柔相濟、革故鼎新、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,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。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,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。中國歷史上先后有20多個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區,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,包括洛陽、開封、安陽和鄭州,擁有黃帝故里、少林寺、洛陽龍門石窟、安陽殷墟、開封府、大相國寺、清明上河園、大宋武俠城等眾多歷史古跡。太昊陵廟會、洛陽花會、信陽茶葉節、馬街書會、開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間節會至今不衰,開封的盤鼓和汴繡、信陽羅山皮影戲、朱仙鎮木版年畫、南陽玉雕、濮陽和周口的雜技等民間藝術享譽中外。

大中原實力不容小覷!
大中原發展突飛猛進!
大中原機遇不可錯過!
第19屆歐亞·鄭州國際酒店用品博覽會
中國內地大型酒店采購、洽談會
酒店業公認品牌盛會
展會面積60000㎡+
參展品牌2000+
地市縣參觀團200+
專業買家30000+
專業觀眾80000+